12月5-6日,建筑系主任曾晓阳与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带头人、省古典院院长陈小力一同前往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古建工作委员会进行调研会商,双方展开了深入洽谈,力求探寻出培养传统技艺人才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与合作路径,为推动古建筑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共同努力。
调研从“人才的培养、教材的更新、对标市场的需求”等方面展开。近年来,国家对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以及传统村落的建设进程,有力地促进了城市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深入开展。然而传统工匠数量的匮乏已成为制约项目顺利推进的关键要素。完善工匠社会地位提升所需的制度建设,已成为当下文化传承保护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新教材和新工艺不断发展,为古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持续注入崭新的活力与强劲的推动力。但传统教材难以契合日新月异的新变化,迫切地需要我们积极主动地深入研究,勇于变革,以顺应行业发展,精准对标市场需求,使教育资源得以高效运用,让教育在契合市场导向的轨道上稳健前行,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为社会培育出更多契合市场实际需求的专业人才,有力推动各行业的蓬勃发展与持续进步。
![](/__local/7/02/55/3D05678C484F28054A19EF9B8EC_9C5BF27D_15DD3.png)
针对以上问题,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古建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肖中义郑重指出,我校所反映的问题是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古典建筑保护更新的活化利用进程中,诸如师徒制以及短期培训这类传统模式,均并非最为理想的方式。相较而言,让学生深入施工现场实践操作更为有效,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可与四川建院加强合作共同提供此类实践培训平台,有力地推动古建学生在实践中成长,为古建筑保护更新领域培育更多实战型人才。
副秘书长陈安琪、王增良深入阐述了当前面临的挑战,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面临的挑战,尤其在古建传统工匠职业等级鉴定制度方面,目前尚缺乏国家级行业的标准与实操规范。值得庆幸的是,人社部已认可并支持开展相关课题研究,致力于制定古建传统工匠职业鉴定行业标准建立,这无疑为解决当前困境点亮了希望之光。教材编制工作,当务之急也需要构建一套全国性的、科学系统且贴合行业实际需求的教材体系,这将为古建行业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石,助力行业整体长远发展。
![](/__local/0/C4/43/F024A8634D5B98F789FF82C3C81_B95AB1B2_DBDC6.png)
当前,古建筑与文物保护修复领域面临人才匮乏,传统技艺工匠稀缺年龄老化的问题,已然成为制约古建行业发展的瓶颈。如何拓宽大众认知渠道,令公众深入了解这一领域的独特魅力与重要价值,进而踊跃投身其中,使传统技艺得以薪火相传、绵延不绝,是亟待我们深入探究与全力推动的关键所在。唯有凝聚各方智慧与力量,群策群力,精心谋划并扎实推进相关举措,才能为中国历史文物建筑的永续传承筑牢根基,使其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将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瑰宝完整地交付于后人,让古老的建筑遗产在新时代续写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