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德阳日报》头版刊发了《四川建院土木工程系系统推动实践育人——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对我院土木工程系实践育人工作进行报道,现予以全文转载。
主题团日活动常态化、制度化。
“让我们的学生对各项实践活动产生兴趣,并且‘动’起来。”程东介绍他们推动实践育人工作时表示,这就是他最想要看到的结果。
“只要学生能够‘真正’动起来,就能有所获。”但是很多时候,实践被认为是仅指“社会实践”,而且学生只要交回实践报告,得到相应的学分就可以了,以至于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教育部等部门在2012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实践育人工作在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体系中越来越重要,被寄望于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作为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土木工程系党总支书记,程东认为,高校的实践育人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通过一些设计和一些手段,针对性地解决一些现实中的问题,推动整体工作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他用三个字来归纳让学生“动”起来的经验:多、实、效。
“多”上用劲,踏进学校就进入“社会”
高校实践育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土木工程系强调的是将多种形式进行有机结合,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我们所谓的‘多’,是多层面、多维度。学生的才能各不相同,需求也不一样,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我们的体系中,得到适合自己的锻炼机会。”系团总支书记鲁渭说。
探索中,土木工程系形成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课外活动”基本模式:
第一课堂——将实践作为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并组织与专业发展相关的校内实训。这作为强化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基本途径。第二课堂——搭建与学生职业发展相关的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社会实训平台,作为大学生从学校平稳过渡到职场的桥梁。课外活动——开展与学生成长成才相关的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
具体而言,举个例子:
黄敏老师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创造了一种“项目模拟教学法”,把相关教学任务以项目的形式布置给几名学生,由这几名学生分别担任“项目经理”,开展搭建班子、任务分工等工作。在此过程中,教师随时跟踪进展,提出修改建议,指导学生对项目进行自评、互评,对成果作出最终修改。
课堂变成学生的主场,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同时提高了学生对项目的把控能力。“这也是我们这个行业从业人员应该具有的职业能力,”黄老师说,“有的学生接到任务之后,你会发现,全班没有人愿意跟他组队。如果不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去尽早发现这个软肋、提升他,将来进入社会以后,他怎么能具有一线管理者的基本素质?”
像黄老师这样,以教学为支撑,将实践融入第一课堂,相当于让学生一踏进学校就进入了社会。此外,在第一课堂的实践内容里,校内实训是整个四川建院、也是土木工程系强项,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训练中心之一,学生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专业实践训练。
第二课堂方面,创立土木工程系发明协会,作为组织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的平台,以及开展社会实训的平台,为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场所,也为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提供了条件。近几年频频捧回奖杯,获得发明专利、新型实用专利授权100余项目,正在申请的有30余项。
校外课堂方面的活动也很丰富,由社会实践部专职承担活动的设计和开展。
“重要的是,在这个体系里,三个层面互为补充,全盘推进,我们力争实现在时间上的‘早’、频率上的‘高’、程度上的‘深’。”鲁渭说。
“实”上有法,长期而稳定地开展活动
2018年5月24日,杜丽握着一面锦旗找到程东的办公室。她在德阳市助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工作,是残疾人日间照料的项目负责人。锦旗上写着“扶残助残奉献爱心”几个字。她说这是她成为项目负责人以来,送出的唯一一面锦旗。
“土木系的志愿者几乎每周都要到我们那里去。这成了我们那些孩子在周末最盼望的一件事,”杜丽解释这面锦旗的由来,“孩子们跟大哥哥大姐姐成了朋友,有些还加了微信。志愿者什么时候要过来,孩子们比我们都先知道。”
跟这些智力障碍孩子交流是需要技巧的。也有普通爱心人士来探望孩子们,但受沟通技巧的限制,只能停留在“好可怜”情绪抚慰上面。但土木工程系的志愿者在去之前,是要接受专门培训的。他们为此形成了规章制度,将之作为一个品牌活动项目予以打造。
杜丽所在的德阳市助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为土木工程系志愿服务的固定场所之一。类似的品牌项目还有献血志愿服务,与德阳市中心血站签署了协议,系里组织志愿者定期到街头献血屋开展服务,同时约定每学期开展一次大型“献血进校园”活动。土木工程系团总支社会实践部部长袁开宋介绍,2017年11月25日,德阳市血液库存告急,系里迅速组织力量,有405名同学成功献血,献血量134000ml,为扭转血库告急的窘况助力。
他们同时还与德阳火车站、秦宓社区等6个社区,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企业等合作,建立多种形式的活动基地,为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固定场所,打造他们的品牌项目。
这些项目和基地,成为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其共同特点就是“长期而稳定”。“这很重要。对于课外活动这个层面来说,比较容易遇到的问题就是散而乱,浅尝即止。长期而稳定的活动相当于拧成了一条主线,吸附力更强,作用力也更强。让学生更深体验社会。”鲁渭说。
另一条主线是主题党日和团日活动。抓住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要节庆日等契机和暑假、寒假时期等时间段,设置主题,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实践活动。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并且有严格的制度来保证活动有效运行。
“效”上给力,补足学生职业发展的短板
在土木工程系的总体设计中,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被放进一个个“细胞”:班级、党团组织、社团,在多个维度里运转。什么力量来保证运转的有效性?
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深入发展,需要发挥各级党委、政府和学校行政及其职能部门的协同作用,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协同用力,确保实践育人目标的实现。在四川建院土木工程系的这个体系内,上文提到的程东、鲁渭、袁开宋,这三个人,实际上形成了一个组织架构,分别代表不同层级的作用力,各有分工、协同联动。从而在组织架构这个层面保证了实践活动有计划有策划,有人推动有人管。
为了促进这个架构的有效性,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土木工程系着力加强实践育人队伍建设,针对教师,制定完善实践育人的规定和政策,聘用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参与产业化科研项目;针对学生干部,持续推进了“领跑者计划”“素质拓展计划”,为提升学生组织者的能力和素质搭建了平台。
推动学生在“细胞”里有效运转的另一种力量,是建立和完善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自觉性、积极性。例如,某个周末,土木工程系大楼却灯火通明十分热闹,几十个班同时开展“青春汇聚中国梦转型跨越当先锋——学习习近平北京大学讲话精神”为主题的团组织活动。每一个团支部都需要预先提交策划书,团委组织部门的干事被分派到各个团支部,全程督导,比照策划书观察活动的开展情况,并根据一份《打分细则》进行考评。
系团总支副书记喻孟春介绍说,发挥学生在实践育人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这其中,“考评是必要的手段,引导和激发学生组织自主地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
在土木工程系的育人工作者们看来,实践育人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理论和应用兼备,补足职业发展的短板。各项工作和力量要紧紧围绕这一任务开展,并且逐步系统化、程序化、规范化。系里和学生都由此中受益,尝到了甜头。
该系拥有省级专业教学团队两个,省级创新团队两个。拥有3个工程研究所。是省级校企联合“土木工程结构”“建筑施工”应用技术创新基地。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我们到企业回访时,企业对我们的学生评价可以用12个字来概括:上手快、留得住、沉得下、干得好。这说明我们探索的实践育人体系,符合行业发展的实际,也符合个体发展的追求。”程东说。
文/图 本报记者王三春